今天是

鄂州: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市

信息来源:监测一科 日期:2016-10-17

“百湖之市”突显“生态水文章”,鄂州在打造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市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岛的“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作为“稳压器”“后防线”“压舱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梳理了我市“三农”发展的成绩,同时找出了农业运行增速换档所面临的瓶颈和发展路径,助推“十三五”期间鄂州农村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一、农村经济运行发展亮点

“十二五”期间,鄂州以创新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以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加快拉长了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1、创新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切入点。鄂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31个政策性文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9项农村产权确权工作。在全省率先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农村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促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和交易流转。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探索了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难题。农村承包地流转率达38.43%;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3.08亿元;挂钩指标交易额达6.78亿元,我市成为继成渝之后全国第三个规范开展指标交易的城市。

2、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建设跃上新起点。“十二五”时期以来,鄂州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取得可喜成绩。按照《鄂州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一区两线四园”(梁子湖有机农业示范区,百里长港、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线,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汀祖“四化同步”示范园、南迹湖生态农业示范园、长港循环农业示范园)实现鄂州“稳粮增收、调整转型、提质增效”发展态势,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46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也是全省水产大县、油籽生产大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首个有机农产品检测认证中心落户我市,长港峒山新社区被列为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我市被命名为武昌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市和国家“粮安工程”示范市。

3、开放发展,驱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坚持政府主导,注入农业发展新动力。一是政府设立1亿元生态农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我市377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工商资本与农村土地“联姻”,实现农村土地由承包经营向股份经营转变,促进生态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经营。二是搭建“互联网+”一体电商平台。“梁道”大米、涂镇有机蓝莓、湖北荆楚粮油等一批“农”字号的龙头企业转变传统营销业态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前台后台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60%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三是出台《鄂州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意见》,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扶持和岗位支持,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范围。

4、绿色发展,激发农业资源要素的着力点。政府以“名企名家名品” 的经营理念引导和扶持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用“一条鱼”、“一座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一是品牌战略。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7个,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识企业153家,产品185个。二是规模化经营。全市89.6%被流转的土地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392个,重点打造了水稻、水产、果蔬、特种畜禽、珍稀苗木等绿色产业。三是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100家。四是组织化经营。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为941个,全市70%以上的农户进入合作服务体系。建立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组织化经营体系。

5、共享发展,增进农民小康生活的幸福点。鄂州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超过70%。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75.86岁增长到76.7岁,小康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一是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60周岁以上的老人领取生活养老金;二是被征地农民进入养老保险体系,每月领取生活费;三是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实现特困农村居民大病兜底政策;四是“联村共建” 模式建设乡村学校标准化。

二、供给侧改革中农业面临的挑战

鄂州“十二五”时期农业年均增长5.1%,比“十一五”时期降低2.4个百分点。在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农业经济增长、增收、增效三大乏力的壁垒,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由“十一五”时期的中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低速运行态势。

1、农业经济增长乏力。鄂州作为国家“粮安工程”示范市,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十二五”以来,粮食、畜牧和渔业生产的发展速度逐年放缓并面临挑战,生产增速呈现减速运行态势,因此,保持农业稳定增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线。   

 

2、农加工业增效乏力。农产品加工业是带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火车头。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201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数分别为75家、78家、90家。从农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看,全国1.8:1、2.1:1、2.2:1。全省2.2:1、2.35:1、2.45:1;鄂州仅为1.14:1、1.30:1、1.39:1,居全省13位、16位、15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鄂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工上缺乏领军“小巨人”,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加工总量不大,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增速换挡、转型升级的短板 

3、农民收入增收乏力。随着市场和政策性增收因素的弱化,201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12元,增速回落3.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位,农民增收的速度呈现“滑梯”模式。从增收来源看: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转移收入、财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分别47.33%、31.84%、0.53%、20.30%。由此可见,迫切需要拓宽农民的转移收入、财产收入的空间和渠道。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实现鄂州农业“十三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加减法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一要立足夯实农业基础,补齐高标准农田短板。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鄂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农田面积42.8%,已建高标准农田比例偏低。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建立完善水稻工厂化育秧和蔬菜、水果、茶叶工厂化种苗繁育体系。同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与服务,多举措推动农村电商、快递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鄂州农村市场,让供给侧和消费端得到有效对接。

二要立足生产结构矛盾,调优粮食产能平衡短板。守底线就是必须始终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要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产能。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增长0.13%,产量增长1.0%。其中:秋粮面积增长0.61%,产量增长1.38%;夏粮面积下降0.77%,产量下降4.2%,夏粮发展速度从2013年的12.3%回落到2015年的-2.6%。粮食单产394.8公斤/亩,比全省粮食单产少0.78公斤/亩,与相邻县比较,平均亩产低50~100公斤。反映出我市粮食产能比较薄弱,品种结构并不优。因此,调整夏、秋粮种植结构比例,提高粮食单产,防范粮食减产滑坡,要种一些早、中熟的品种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粮食产能,稳定鄂州夏粮和秋粮种植生产平衡。

三要立足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特色知名品牌短板培养鄂州特色知名品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利于适应人们对有特色、有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首先要转变观念,一定要转到以质量品质上。把开发特色农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鄂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是充分发挥鄂州产品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将“梁道大米”、“四海湖”畜禽产品、“武昌鱼”水产品、“梁心牌西红柿”和“芦笋”有机蔬菜等打造成有较大影响力的鄂字号品牌。二是通过政策扶持,严格生产管理、产品认证、证后监管,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建立“黑名单”制度,让质量安全成为供给侧的防线网,增加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供给。

四要立足绿色发展方向,弥补农业生态环境短板。要进一步改善鄂州农业生态环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攻坚战,积极建立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农业水土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畜牧业低碳循环、渔业健康养殖、特色产业绿色提升,杜绝各类不规范养殖、田间窝棚现象返潮。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发展,加快鄂州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确保农业生产的产品是绿色的,生产的过程是绿色的,实现新布局、新业态、新产品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新发展。

五要立足农业产业化,推进提质增效发展短板。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一是产业化增效。加强“集群集聚”华容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突出“特色、组团、精深”的发展重点,招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本土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我市农产品品牌该整合的整合、该归并的归并。实现对外开放”。引导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尽快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原料收购保障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和督促企业按照订单主动收购农产品;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分红、二次结算等方式,通过利润返还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开辟就业空间,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四、鄂州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路径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鄂州农业在“十三五”期间按照湖北农业“四个提升”进行发展,实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产业效益齐头并进。

1、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实现鄂州农业经济发展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五大新型现代生态农业理念。要以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形成品质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特点,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顺应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的新趋势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鄂州农业产业迈向中高端、农产品迈向中高档,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提升鄂州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创新。推进多种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展销、科研教育、观光旅游、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大融合综合体。“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要把其作为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一是农工融合,以种养殖生产,到农产品深度加工;二是农商融合,抢抓顺丰国际物流枢纽航空机遇,运用新型营销方式、储运方式的完整的高价值、高品位的全产业链。三是农旅融合,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把鄂州农园变公园、农景变风景,使多功能农业、多业态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3、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要充分应用农业新科技成果和信息化、互联网成果,以生态标准和高产为主线,进行农业种子种苗的改良,提高我市单产产量。一要充分应用新科技成果和新科技手段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二要应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质量。三要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农业中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农业“互联网+”多种应用方式,改变鄂州 “梁道有机米”、“临江有机菜”、“万亩湖小龙虾”和“鄂州螃蟹”名特优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4、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加速器”,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惧贷,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和农业公共服务保障的落实督查力度。因此,鄂州农村金融服务要做到“接地气”就是要求涉农金融主体能够结合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产品设计;“做链条”就是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将金融服务附在整个农业发展链条上,而不是停留在“点对点”的信贷支持上。如探索水域滩涂养殖权质押、有机农产品“订单”质押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既达成了金融支持的目的,又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风险。“重协同”就是体现农村金融必须充分与各方资源协同创新,开展诚信创建,共同发展。

5、推进增收增效渠道空间创新。2015年农民转移收入、财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只有0.53%和20.3%,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增收乏力。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方面政府应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居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障,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培养居民多渠道投资意识,银行部门多想办法想点子,出农村居民理财产品,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对农民进行金融投资教育和培训,让其掌握一定投资理念,有序将闲置资金合理分流到多个投资渠道,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努力做到财产性收入最大化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5 鄂ICP备05017375号-1
主办:湖北省鄂州市统计局  地址:鄂州市凤凰街道寿昌大道45号
邮政编码 :436000 电话:027-60830197 E-mail:ezstjj@ezhou.gov.cn
联系人:刘华良 联系电话:027-60830856 点击总量: